美国环境保护局的数据显示,2015年,美国人扔掉的家具和室内装饰品重量达241亿磅(约合1093万吨),以及320亿磅纺织用品(约合1451万吨),包括衣服、床单、毛巾、抹布,还有453亿磅(约合2055万吨)各种废弃物品,包括刀叉、拼图玩具、旧电话、旧手机等常见的生活用品,被原使用者放弃。
而今,全球有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们跟美国人一样喜欢买东西,但有所不同的是,只有美国人才有非常大的储物空间——即便如此,因为从1967-2017年,美国人的年均消费额几乎增长了20倍,而其中绝大多数用品在用过几次甚至一次或没有用过后,就被放弃。只有极少数有着特殊的纪念意义,而成为了所谓的传家宝。
许多美国人与父辈分开居住,这也意味着父辈去世后,原先的居住空间一般会被卖掉,而其中的各种物件也基本上都会进入二手市场。
而在日本,近年来兴起的“断舍离”,其实就是因为日本居民根本没有像美国人那样大的储物空间,所以在“买买买”的同时,必须致力于“卖卖卖”或者“丢丢丢”,只有及时清理掉非必需的物品,才能让生活空间避免被物品所“吞噬”。
人们——包括发达国家的人们,还有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的人们,通常都没有意识到,全球数十亿人的穿衣、教育和娱乐都依赖于二手市场。转卖二手商品所需的能源和原材料,比生产新商品所需要的要少得多。二手市场的商品因为经过一次或几次购买,本身就是消费者挑选的结果,所以只要基本完好,在目标消费群体中会卖得更快。
包括我国在内,许多国家和地区近年来都正在推进垃圾分类,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法手段就是确保仍具备功能用途和市场价值的商品,要从垃圾中被提取出来,经过处理而重新进入市场。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二手市场的存在,有效延长了现有商品的使用周期,降低了环保损害。
但问题是,工业以来的200多年里,生产效能不断提升,而20世纪初以来的市场营销创新以及配套的金融创新,都旨在形成消费主义浪潮,驱动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有购买能力的消费者不断如饥似渴地购买,甚至不惜透支、举债消费。
这种情况下,意味着二手市场的本来供给端就是病态的,一手市场不断将几乎没有被有效使用过的商品传递给二手市场,这其中所消耗的运转成本、清洁成本、改装或修理成本,以及不可避免的垃圾处理成本,本身就带有虚耗的性质。换言之,因为消费主义所驱动而成的过度消费、盲目消费、举债消费,所推动而成的增长,很不健康——如果说消费主义为二手市场带来了充沛的“货源”,那么完全可以以更为节约的方式,为买不起一手商品的消费者提供满足基本实用价值、更为经济实惠的替代品。
长期关注全球回收行业的彭博社记者亚当·明特在其所著的《二手世界:全球旧货市场调查手记》一书中深入调查了从美国、日本,再到亚非部分国家的回收行业,探讨了旧货回收行业是如何延长物品使用价值,而又因为全球工业体系的质量危机而面临生存挑战。书作者清楚地表达了消费冲动所驱动的盲目购买,给全球制造体系反向提供的错误刺激,由此造成废弃物品泛滥成灾的困境,并指出回收行业确实在有效发挥了延长使用寿命,但我们不应因此无视商品过剩生产和消费病态驱动所造成的一连串问题。
当然,正如书中所揭示指出的那样,包括美国、日本在内的发达国家,二手市场逐渐变得繁盛,这不仅反映出部分消费者的观念变化,即不再一味追求新品,而是更为看重商品的使用价值;而且还凸显了最近十多年来全球范围内因科技、金融危机等因素造成的贫富分化加剧,相当程度上降低了民众购买力,以至于许多人不得不改为购买二手商品。
《二手世界:全球旧货市场调查手记》书中还谈到,以家具为例,许多仍具使用价值甚至审美价值的家具,不再符合年轻一代的审美和需求,因而在二手商店变成了滞销品。这类现象颇为常见——家具等二手商品占据空间很大,重量可观,远洋运送到发展中国家销售,就显得很不划算,所以这些商品通常也将不可避免走向焚烧厂。
现在二手市场面临的突出挑战在于,以衣物、小家电为例,许多商品的设计、生产之初就确定为仅仅短期使用,比如所谓的“快时尚”衣物,其内在质量很低,所以被使用者抛弃后,在进入二手市场后的处理成本相对很高,哪怕是贫穷的消费者也感到很不满意。而将这些质量堪忧的二手商品直接扔掉,当成垃圾来处理,又彻底浪费了其使用价值。因此,要降低浪费,就需要提高各类商品在设计、生产之初的标准,使之在成为二手商品后仍能继续使用。